创建或修改目录:/www/wwwroot/104.219.215.234/data 失败!
发布日期:2024-09-30 15:07 点击次数:77
王国维把中国古诗词里的写景分为两种: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以描述雪景为例,王维“洒空深巷静爱情电影网aqdy,积素广庭闲”是说雪花翱游在空无一东谈主的街巷,转倏得地上堆起厚厚的白雪,写出一种萧然与旷达的禅意,是无我之境。苏轼“东谈主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以大雁在雪上的爪印譬如东谈主生的势必与偶然,用寻常景物书写东谈主生感喟,属于有我之境。
19世纪的欧洲文体擅长有我之境的描述,将个情面感寓于当然之中,这即是所谓的“纵欲主见”。纵欲派诗东谈主先是将“自觉涌出的强横情怀”投射于当然,此后又在宁静中千里念念、玩赏,临了再赋之以诗的样貌。如斯一来,那些不知起于何处的心境就有了委派,东谈主也就不再感到一身。
安徒生的童话《冰雪女王》,拜伦的诗剧《曼弗雷德》和罗伯特·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也都书写着有我之境,在冰雪意料之后是作者和艺术家盛暑针织的情怀。
Ⅰ 安徒生童话里的冰雪王国
《冰雪女王》写于1844年12月,在对于极地气象和东谈主类假想的著述《有时偶尔可为》里,作者弗朗西斯·斯帕福德认为,《冰雪女王》是一个理想中的对于冬天的故事。在冬天的丹麦,一场大雪降下,原来老到的风光变得目生。安徒生从这个日常的征象登程,创造出一个玄妙的神话天下,但故事的中枢仍然是欧洲神话常有的主题——肤浅的“温存与冷落”“情怀与理性”“野性与东谈主性”的对立。《朔方的不雅念》的作者、牛津大学学者彼得·戴维森也认为,冰雪女王的宫殿是“标志意念念以及着实意念念上的冷的中心”,与统共“虚心”的感受截然对立。与理性相对的是理性,正如冰雪在阳光下熔解,一身的解药是东谈主与东谈主之间的爱与疏浚。
故事开动于狡诈的精灵和他制造的一面魔镜——那其实是一派结冰的湖,对丑有放大功能,对好意思起到松开的作用。其后,镜子浮松了,碎镜片在空中飞来飞去。碎镜片要是进了谁的眼睛,他就会对好意思视若无睹,对丑充满好感;要是扎进谁的心里,他就变得对别东谈主漠不激情,只渴慕详尽的常识。小男孩加伊即是这些厄运之东谈主中的一个,最终他被劫握到了冰雪王国,那处有简短几百座宫殿,面积最大的方圆好几英里。吹积的雪堆砌成宫墙,刀子一样机敏的旋风变成了门和窗,北极光使那处保握灯火通后。
冰雪王国里有一大片结冰的湖,名曰“理性之镜”,湖面碎成一千块,每一块都一模一样。“理性之镜”的说法,又把咱们拉回到故事的伊始,读到这儿,咱们才坚决到,这是一个对于理性与理性的故事,而往下的情节也因此变得开朗。眼里进了碎镜片的加伊,无法违反冰雪女王的魔力,合计她是天下上最可儿的女东谈主。而扎进心里的那块碎镜片告诉他,理性和常识才是女王看中的品性。令加伊失望的是,他的统共辛苦——不管是整数和极少的运算如故广宽的地舆常识,都最多只可博得女王一个淡淡的笑,似乎这些都太平方了。加伊决心挑战一个访佛于七巧板的拼图游戏——用冰块拼出“不灭”一词,试图以此博取女王的戒备,获得一个唱和的亲吻。与此同期,加伊的好一又友——小女孩格尔达,正历尽山高水险寻找加伊。格尔达最终找到了女王的宫殿,加伊被她的勇气和爱深深感动,内心产生了一股暖和的情怀,熔解了眼里和心里的碎镜片。拼图、冰雪女王以及宫殿都忽然不再具有吸引力,加伊和格尔达一齐回到了原来的生涯。
在格尔达和雪花的战斗一幕中,安徒生让随风翱游的雪花构成了一支戎行,它们“有时像正在打结的蛇,有时像渊博的豪猪,有时变成身上长满硬毛的胖胖的小熊”。这个戎行看似苍劲,本色上却屡战俱败,在格尔达呼出的热气中逃逸得化为泡影。
在安徒生的笔下,冰雪王国这个“比拉普兰和芬兰还要往北的国家”是理性的隐喻:极点的天气,极简的颜色,至极的纪律与自律,从这个意念念上说,冰雪王国栏杆玉砌的冰雪宫殿,和它们的主东谈主一样“摄东谈主心魄”,同期又是一种致命的诱骗。作者德博拉·艾森伯格绝不婉言对冰雪女王的重视,她在文章《自我的昏迷》里写谈,即使在加伊化险为夷、复返正常的生涯纪律之后,“咱们如故会不由自主地吊唁那劫握他的雪橇嗡嗡的响声,这个声息曾陪伴咱们和加伊一齐冲破云表,惊叹于女王和冰雪王国令东谈主眼花的好意思,宁愿为她虚无缥缈的承诺和亲吻付出代价”。她说,安徒生把加伊恒久留在温存的试验天下,动作读者的咱们却不会受此拘谨,不错随时绽放安徒生的书,一次次重温冰雪带给咱们的感受和战栗。
本色上,《冰雪女王》讲述的是安徒生的一次失败的恋情。故事里的加伊即是安徒生本东谈主,冰雪女王的原型则是素有“瑞典夜莺”之称的女高音珍妮·林德。林德于1820年建立在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穷人家庭,9岁进入瑞典皇家歌剧院学习声乐,10岁有了第一次登台上演的契机。1841年,林德辞去在瑞典皇家歌剧院的职位,到法国粹习,1844年又到德国发展。林德是那时炙手可热的东谈主物,与作曲家门德尔松、舒曼配偶和柏辽兹都是很好的一又友。安徒生与林德在1840年的哥本哈根厚实,颂扬家在柏林、魏玛、伦敦和维也纳的巡回上演,安徒生也通常陪伴傍边。1845年冬天至1846年,两东谈主的关系一度相配密切,别传安徒生曾试图向林德求婚,但缺憾的是,对方只把他当成一位“丹麦昆仲”。有时在安徒生心里,林德即是那位冷飕飕的冰雪女王。
固然辩驳界对林德的评价会让东谈主猜想冰雪女王这个东谈主物,但在德国作曲家舒曼配偶眼中,林德却是一个旱苗得雨的热心东谈主。1847年舒曼配偶在维也纳的音乐会反响平平,林德在临了一场上演中的客串为他们挽救了声誉。极度念念的是,1848年,舒曼也创作了一个以冰雪天下为布景的音乐剧《曼弗雷德》,它改编自拜伦的同名诗剧。
Ⅱ 《曼弗雷德》:阿尔卑斯山上的冰雪天下
情色图片拜伦的诗剧《曼弗雷德》写于1816年。这一年不管在欧洲历史上如故在诗东谈主的生涯中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1815年4月,位于印尼的坦博拉火山爆发,影响了统共这个词欧洲此后两年的气象。1816年的夏天湿气阴凉,被称为“火山灰之冬”,1816年也因此成了“莫得夏天的一年”。而就在这阴郁的1816年的5月,拜伦遭受了婚配的失败,在震怒和失望中离开英国,来到瑞士日内瓦湖畔。在那处,拜伦不仅找到了不异来自英国的诗东谈主雪莱,还见到了伏尔泰和卢梭,与英国人大不同的文化氛围让他有了写稿的冲动,1816年8月,拜伦开动创作《曼弗雷德》。
《曼弗雷德》在创作上主要受到两个要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来自阿尔卑斯山上的雪景。8月底拜伦与好友霍布豪斯和戴维斯去往夏慕尼和勃朗峰游玩,9月中下旬又与霍布豪斯登程去伯尔尼高地。青娥峰的景况令他感到激荡,其后那处成了曼弗雷德故事的发生地。拜伦在《给奥古丝塔的阿尔卑斯山纪行》中描述过青娥峰上的景况,诗东谈主感到一切都“好意思不堪收”,“犹如跻身天国”。还有一些细节描述,比如,“每过五分钟就能听到身边雪崩的声息”,雪崩“像闪电一样”从山顶猛冲下来。
另外一个影响是歌德的《浮士德》。1816年夏天,演义家马修·刘易斯为拜伦翻译了《浮士德》中的一些片断,这很可能对曼弗雷德的身份设定起了决定作用。与浮士德一样,曼弗雷德既是一位玄学家亦然一位科学家,他对理性与常识的追求也与歌德作品中的东谈主物如出一辙。《曼弗雷德》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曼弗雷德是生涯在阿尔卑斯山上的贵族,由于酿成恋东谈主阿施塔特的死而内心备受折磨。他用异于常东谈主的谈话才调召唤了7个精灵,但愿借由他们战争到阿施塔特的灵魂,得到她的宽宥。精灵们无法高傲曼弗雷德的肯求,走时又扼制他自尽躲避惩办,曼弗雷德只剩下宗教救赎这一个采选。可是,雕悍的曼弗雷德拒却向宗教交出我方的灵魂,采选把阿尔卑斯山动作临了的归宿:“我的甘愿属于这里的田园,我只呼吸/冰冻的山顶轻淡的空气。”
曼弗雷德故事的结局有着深入的寓意。从外部环境看,他的城堡位于阿尔卑斯山之巅,城堡周围是结义白雪和冰山。再看东谈主物的内心,曼弗雷德心胸对常识无终点的追求,对情怀和庸俗生涯不屑一顾。在写于消灭本事的《恰尔德·哈洛尔德纪行》第三卷中,拜伦将阿尔卑斯山顶称作“当然之神的宫殿”和“不灭之王的宝座”,而蚁合在那处的冰山和雪崩有一种“拓展精神的力量,令东谈主怕惧的力量”。文体辩驳家史蒂文·都克认为,《曼弗雷德》故事里的阿尔卑斯山不是一个具体的地舆位置,而是一种文体模式,或者说是一个详尽的玄学倡导,他称之为“心理意念念上和玄学意念念上的干系物”,具有“壮丽、解放、不懈进取以及一身”的特色,代表曼弗雷德为之献身的科学与理性。
曼弗雷德吸引东谈主之处就在于他对理想杀身致命的插足。19世纪有一幅名为《青娥峰上的曼弗雷德》的水彩画,作者是英国画家约翰·马丁,他以鸟瞰的视角画出了曼弗雷德与阿尔卑斯雪山之间的戏剧性冲突。画的左边是陡峻的峭壁,深不见底的山谷隐痛而壮不雅,边远白雪遮盖的山岳骤然兀立,一重高似一重,与天空漫卷高大的云层相连。在画的右边,曼弗雷德站在峭壁边上,猎东谈主就在他的一侧,两东谈主在渊博的山体中显得弱小、一身。可是,《曼弗雷德》的故事告诉咱们,东谈主的形骸尽管轻微,精神田地却不错不受适度。由此看来,住在阿尔卑斯山上不自量力的曼弗雷德,更像是大当然与东谈主类关系的一个隐喻。
青娥峰上的景况也让拜伦看到了这个关系,他把我方的念念考写进《曼弗雷德》,为冰川和雪景赋予独特的情怀价值。从阿尔卑斯山出来,拜伦难掩失望地在日志里写谈:“从山里出来,我的日志将停火路一样平淡无奇。”
Ⅲ 罗伯特·舒曼音乐里的冰雪之声
有时是获利于和《浮士德》的相似与磋议,在19世纪50年代的德国,《曼弗雷德》的译本是拜伦其他作品的两倍。那时生涯在德国的作曲家也对拜伦青睐有加,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哈洛尔德介意大利》和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巡礼之年》,都用音乐向拜伦请安。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也许是其中的一个特例,他所追求的不是拜伦或拜伦式的生涯款式,而是曼弗雷德的精神田地。
舒曼对拜伦的喜爱由来已久。1826年舒曼的父亲出书了一册德语版的拜伦诗集,一年后舒曼为其中的一首《我看过你呜咽》配乐,写出歌曲《呜咽的东谈主》。1829年3月,还在莱比锡大学读法律的舒曼读了德语版的《曼弗雷德》后,“为之夜不成眠,无法入睡”。曩昔8月底,舒曼去瑞士和意大利度假,他在给母亲的信中纪录下在阿尔卑斯山上的见闻:尽管天气糟糕,“阿尔卑斯山和冰川都被低落的乌云所避讳”,他却涓滴不合计缺憾,反而认为看不到的风光和随之而来的假想更为坚苦。他说:“东谈主类并不像我方所假想的那般厄运,因为咱们的心灵总能与大当然产生共识。如果我被雪崩卷走,或葬身冰川之中,请不要为我痛心;与死于病榻比拟,这是更好意思好更上流的款式。”
在其后的书信和文章里,舒曼多次回忆此次阿尔卑斯山之行和假想中的景况。比如,在1831年发表于《大众音乐报》的一篇音乐辩驳中,舒曼如斯描述白雪遮盖的山顶上静谧的日落:“夕阳冉冉落到最高的山岳顶上,随后临了一束光也隐没在山后。你合计,阿尔卑斯山上的白色巨东谈主闭上了眼睛,你还会合计,这幅宛若天国的景况是上天所赐。”
1848年7月,舒曼又一次读到《曼弗雷德》并决定为之配乐。他很快就写出了台词,并在10月中旬到11月底创作了15段音乐和一个脚本。1851年夏天,舒曼和家东谈主一齐去阿尔卑斯山度假。至少从时分上看,作曲家的两次阿尔卑斯山之行都与《曼弗雷德》关联。1852年3月,舒曼在莱比锡教导《曼弗雷德》序曲的首演。1852年6月,全剧在魏玛首演,舒曼因病未能出席,由李斯特担任教导。不管作曲家的列传如素交东谈主的回忆,都纪录着舒曼对《曼弗雷德》的疼爱。列传作者威廉·约瑟夫·冯·瓦西莱夫斯基回忆说,舒曼仍是在读《曼弗雷德》的时候,“声息发抖,眼泪流了出来。”辩驳家爱德华·克鲁格认为音乐剧《曼弗雷德》是舒曼的“艺术家画像”,而舒曼本东谈主也称之为我方“最苍劲的作品之一”。
因为《曼弗雷德》的玄学性和念念想性,拜伦认为这个故事不合适搬上舞台。辩驳家也如斯警告读者:“不成指望从中得到刺激的剧情……只可看到一幕幕具有诗意的造型,要为此感到高傲。”有时正因如斯,舒曼的同名音乐剧唯有序曲进入了旧例的上演曲目。序曲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快节拍奏出的三个切分和弦,似乎是在宣告:这是一个悲催。第二部分的旋律先是恬逸的半音上行,然后是相应的半音下行,这么的旋律配上丽都的伴奏,像是站在阿尔卑斯山的山眼下,先是仰视山顶的冰雪和潸潸,视野又跟着雪崩向下移动;第三部分是快板的奏鸣曲结构,第二部分的音乐元素在这里变形发展,仿佛统共这个词大山都承载着曼弗雷德深千里的念念想。在舒曼的音乐里咱们仿佛听到拜伦的诗句:“我的灵魂将痛饮那些回声。——哦,我是/好意思妙的声响那不可见的精神,/有人命的嗓音,会呼吸的和声,/莫得形骸的乐趣——建立与弃世/都陪伴塑造了我的圣洁之音。”
在大当然之中,东谈主类为我方欲说还休的情怀找到了载体。当东谈主类一身零丁的时候,似乎最能在茫茫白雪中寻得一种“独上高楼,望尽海角路”的排遣与抚慰。正如音乐辩驳家A。海特·金在《大山、音乐和音乐家》一文中所说:“只消东谈主生依然令东谈主苦闷、芜俚猥琐而且片晌即逝,东谈主类就会不由自主地把眼神投向树林以上的场所,去接洽那些寸草不生的地域,或者岩石、雪地和冰川。”
(光明日报 作者:王冬菊爱情电影网aqdy,系西安番邦语大学英文体院副涵养)